曲阜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曲阜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
现代化规划》的通知
曲政字〔2022〕19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曲阜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曲阜市人民政府
2022年5月25日
(此件主动公开)
曲阜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据《山东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济宁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曲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衔接《曲阜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编制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曲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突出改革创新、科技支撑,突出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突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突出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探索一条符合鲁西南区域特色,与曲阜著名东方圣城、文化旅游名城、现代科技新城定位相匹配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
(二)工作原则
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坚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和各领域,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政策供给,资金优先投入,要素配置优先满足,金融优先服务,人才配备优先考虑,基本公共服务优先安排,加快补上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树立人民至上理念,维护农民利益,保障农民权利,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坚持立农为农,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发展方式贯穿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正确处理乡村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让绿色成为乡村发展的底色和魅力所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推进。精准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差异性,保持历史耐心,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科学有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主要目标、发展定位和空间布局
(一)主要目标
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到2025年曲阜农业结构和布局更加优化,现代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发展、特色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集群融合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繁荣发展三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优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的旅游服务、鲜活果蔬的贸易物流产业布局初步形成。力争将曲阜建成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和生态农业样板区。全市农林牧渔业年总产值平均递增8%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8%以上。粮食总产保持在45万吨以上,持续保持全国产粮大县称号,农产品优质率达到95%,综合商品率达到85%,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建成覆盖全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建成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面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化肥、农药减量效果明显,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80家,农民合作组织达到1500个。建设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的电商销售额达到8亿元以上,农文旅融合创新全国日渐知名。(详见《曲阜市“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目标表》)
曲阜市“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目标表
类别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2020年 基期值 | 2025年 目标值 | 年均 增速 | 属性 |
高质量发展 | 产值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 54.55 | 80.15 | 8 | 预期性 |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 | 30.79 | 45.24 | 8 | 预期性 |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7111 | 25142 | 8 | 预期性 | ||
粮食产业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 | 8.77 | 9 | -- | 约束性 | |
粮食生产功能区(万亩) | 44.05 | 44.05 | -- | 约束性 | ||
特色产业 | 畜禽规模养殖比重(%) | 85 | 88 | -- | 预期性 | |
水果产量(吨) | 42980 | 57517 | 6 | 预期性 | ||
蔬菜产量(吨) | 145119 | 168232 | 3 | 预期性 | ||
基础设施建设 |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 | 43 | 51.5 | 3.61 | 约束性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94.71 | 94.76 | -- | 约束性 | ||
畜牧养殖业机械化水平% | 60 | 65 | -- | 预期性 | ||
质量 | “三品一标”数量(个) | 37 | 50 | -- | 预期性 | |
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个) | 0 | 2 | 预期性 | |||
产业融合发展 | 新六产 | 乡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集群(个) | 3 | 5 | 11 | 预期性 |
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个) | 10 | 16 | 10 | 预期性 | ||
产业园 | 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个) | 10 | 15 | 9 | 预期性 | |
农产品加工 |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 (亿元) | 26.02 | 45.86 | 12 | 预期性 | |
新产业 新业态 | 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亿元) | 1.04 | 1.4 | 6 | 预期性 | |
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亿元) | 3 | 8 | 22 | 预期性 | ||
绿色发展 | 农药化肥减量使用 | 化肥利使用量(折纯)(千克) | 24412481 | 21509731 | -2.5 | 约束性 |
农药利使用量(千克) | 941003 | 728130 | -5 | 约束性 | ||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95 | 97 | -- | 预期性 | |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92 | 95 | -- | 预期性 | ||
科技创新发展 | 主体培育 | 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数量(个) | 145 | 180 | 4.5 | 预期性 |
农民合作社(个) | 907 | 1000 | 2 | 预期性 | ||
家庭农场(个) | 262 | 385 | 8 | 预期性 | ||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个) | 46 | 59 | 5.1 | 预期性 | ||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人数(万人) | 0.03 | 0.11 | 30 | 预期性 | ||
规模经营 | 土地经营规模化率(%) | 40 | 61 | -- | 预期性 | |
科技创新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60 | 68 | -- | 预期性 |
(二)发展定位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以提高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和效益、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振兴。发挥曲阜区位交通、农业资源、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等优势,大力推进主导产业“生产 科技 加工 品牌 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升级战略,加快建成一批绿色生态种养标准化基地、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农业园区,建设现代高效农业、文旅农旅融合发展、湿地生态修复三大特色农业示范片区,打造优质粮油、高端果蔬、生态养殖、苗木花卉、农文旅游、农业电商(智慧农业)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全力打造休闲旅游农业引领区、绿色生态农业样板区、农业“新六产”发展先行区、智慧信息农业试验区。
(三)空间布局
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农业状况,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按照“因地制宜、保障基础、突出优势、三产融合、连片打造、核心带动”原则,强化区域意识、集群意识、融合意识,做强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创新链,构建“两带有机串联、园区引领驱动、片区协同发展、多基地强力支撑”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区域产业协同、集群创新引领、县域全面统筹的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局面。
1、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四年成体系”的总体安排,在尼山镇、息陬镇、小雪街道、陵城镇范围内规划建设43.1万亩省级农业产业园,按照“一带、两园、四区、多基地”的空间布局建设方案,到2022年基本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农文旅融合特点明显,产业集群发展,市场竞争力凸显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3年在尼山镇、息陬镇、陵城镇、姚村镇、王庄镇、防山镇、小雪街道、书院街道范围内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5年形成技术装备先进、资源要素聚集、经营规模适度、一二三产融合、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生态环境可持续和农业竞争力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创建指标达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预期目标值,农民可支配收入比园区外高30%以上,为带动全市农业农村化奠定坚实基础。
2、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
沿泗河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带。现代农业示范带东起红旗闸,西至河口村,规划面积约4.64万亩,涉及王庄镇、姚村镇、书院街道、时庄街道的28个村。规划依托泗河综合开发和红旗闸工程,凭借泗河两岸大蒜、园林苗木、经济林果三大优势生产区和洙泗书院、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儒家文化资源,打造一条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带。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带规划建设重点为“一带、四区”。“一带”指泗河沿岸景观带,建设沿河休闲观光道路和两侧景观生态林带,形成贯穿整个项目区的中央生态景观带。“四区”指四大高效农业生产片区,即万亩大蒜生产区:在书院、方家村、丰家村、宫家村、汉下村、张家村、毕家村、荀家村、泗滨村、陶洛村等12个村建设20000亩标准化大蒜产业基地。十里莲塘示范区:在姚村镇孔家村、孙家村、颜家村、保宁村、薛家村一带建设500亩高效旱藕示范区。高效果蔬种植示范区:在时庄街道的双庙村、小安村、颜家村、纪家村、鹿家村、张家村、大庙村、高家村一带建设3000亩蓝莓、葡萄、花卉等高价值果蔬生产区。苗木花卉示范区:在王庄镇的褚魏村、孙家道沟村、陈庄村、白石桥村一带,沿104国道建设林果苗木种植区、创意花卉种植体验区。示范带围绕泗河综合开发,将现代农业和村庄建设相融合,选择合适的村庄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同时依托不同产业基础和适合发展类型,对村庄产业进行提质升级,实现产村一体化发展。
沿大沂河生态农文旅示范带。以正在建设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建设儒源农耕文化体验园为核心,引入与农业相关的生活、娱乐、游憩、教育、健康养老等城市功能和儒家文化元素,建成形式功能多样的农耕文化主题公园,通过大沂河水系、林荫路、漫步道、滨水公园等串联,形成休闲、农耕文化、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及休闲农业体验农旅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带规划范围东起尼山圣境,西至大沂河与泗河交界,跨越曲阜城区,涉及尼山、息陬、防山、鲁城、陵城、时庄等镇街30余个村居。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带由“一个体系、四大片区”构成。“一个体系”是指城市绿地生态体系,通过大沂河综合治理,形成连接中心城区景观廊道和为市民提供休憩、游玩休闲带,打造绿色景观、农耕文化、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及休闲农业体验于一体的城市生态体系。“四大片区”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片区:以尼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中心,辐射带动南辛村、西曼村、东魏村、彭庄村、夏宋村、刘庄村、鲁源村、桑庄村、大王庄等村庄,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品牌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规划辐射带动面积15000亩。儒家文化创意体验片区:以儒源春秋耕读文化体验园为主体,在滨河大道南侧,兖石铁路以东,京台高速以西范围内规划建设1600亩农耕文化耕读体验区,建成集科普展示、农业生产示范、旅游观光、休闲体验、文化传承及加工流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耕文化体验园,呈现千年农耕文明,展示现代农耕实景,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科技农业示范高地。高效农产品出口示范片区:在防山镇程庄村、席家村、李家村、钱家村、齐王坡、河套村建设2000亩优质蔬菜出口基地,500亩旱藕示范基地。现代高效农业示范片区:在安吉庄、大柳村、八里庙、古柳村、河头村、果庄、杨庄、张庄等区域内建设10000亩优质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区。
3、建立三大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
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果蔬主导产业。着力在提升规模化水平、设施化水平和绿色化水平上下功夫,做大做强特色果蔬优势产业。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及果蔬主要生产区域,重点在尼山镇、息陬镇、小雪街道建设3万亩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在尼山镇、陵城镇建设2万亩以葡萄为主导品种的绿色生态林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尼山镇建设20万平方米的日光温室育苗基地。按照大生产、大加工、大流通协调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同步发展的思路,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生产 加工 科技 营销”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提升果蔬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能力,建立健全鲜活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打造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区。
生态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吴村镇、石门山镇北部山区、尼山镇尼山片区为中心,规划3万亩生态文旅观光农业示范区,范围包括石门山、九仙山景区国际文化慢城区域和尼山圣境至尼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沿线范围内。建设好10个农旅、文旅结合的生态观光园、休闲采摘园、高端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农业高新产业综合示范项目。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业企业与农民利益的高度联结,逐步构建多类型发展,全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湿地生态农业修复示范区。结合曲阜市采煤塌陷地治理规划(2016-2025)实施,实施煤田塌陷地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在陵城镇崇文湖湿地建设一处以生态保护为主,集农、林、渔、旅游并举,景观开发和生态修复为一体,展示农业文化、生态文化和风情多样的大型湿地休闲生态观光公园。规划重点对陵城镇、时庄街道3万亩采煤沉降塌陷区进行生态综合治理,采取工程治理 复耕 林果种植 三产服务的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生态园、垂钓园、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实施湿地生态保护措施,打造一处环境优美、人水和谐、经济繁荣的生态保护区和城市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区。
4、打造六大农业主导产业
全力发展优质粮油产业。加快推进粮食供给侧性改革,加快产业创新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强筋小麦,引导农民种植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饲料玉米等加工专用玉米,调整粮经比,推进粮改饲,推动青贮向全株青贮饲料转变。
大力发展高端果蔬产业。以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为重点,依托智慧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云平台、互联网 等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新技术,大力促进设施蔬菜、精品林果,高附加值果蔬产品生产,建立一批特色果蔬观光园,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园区,培育一批设施装备好、带动能力强的果蔬合作社,培植一批曲阜特色果蔬品牌,通过专业化、产业化经营带动曲阜高端果蔬产业快速发展。规划建设设施蔬菜基地0.5万亩,特色蔬菜基地16万亩,标准化特色果品示范基地1万亩,全市蔬菜、水果分别稳定在16.8万吨、5.7万吨。基地布局:标准化蔬菜基地主要布局在尼山、息陬、吴村;设施蔬菜基地主要布局在尼山、息陬、陵城、石门山、姚村;特色高端蔬菜基地主要布局在防山、姚村、时庄、陵城、小雪、王庄、石门山、吴村等镇街;果品基地主要布局在吴村、石门山、防山、小雪;葡萄、草莓、大樱桃、特色林果等布局在石门山、吴村、王庄、防山、小雪等镇街。
发展现代生态养殖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养殖,以建设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建立结构合理、运转高效的畜禽良种推广和安全检疫制度。以抓大户,建小区为重点,采用“协会+公司 农户”的运行方式,实施“产、加、销”链式开发,逐步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养殖方式先进、加工带动有力的畜牧产业区域化板块基地发展体系;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科技含量高,设施设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效益显著的现代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扶持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高端种畜禽生产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完善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订单畜牧业,努力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
着力发展苗木花卉业产业。依托曲阜现有的苗木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城乡绿化苗木、盆栽花卉产业基地。引进和开发苗木花卉新品种,通过扩大种植基地,建立销售市场,完善信息网络,强化社会化服务等手段,建立起相对发达的苗木和花卉生产经营体系。引进扶持花卉生产和花卉营销龙头企业,建设花卉苗木生产高效示范园区。通过引进、开发、推广国内外先进的设施、品种、栽培技术,促进我市花木产业的健康发展。鼓励建设现代、高效的高档花卉组培中心,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开发高档花卉新品种,利用工厂化组培技术等方式,促进花卉苗木生产方式的转变。
大力发展农业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依托曲阜境内九仙山、石门山、尼山、九龙山自然资源和人文、产业和区位优势,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建设融“产、城、人、文”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小镇。在孔子出生地,借助儒家文化圣地之源的光辉和绿水青山的魅力着力打造尼山圣源小镇;在尼山镇南辛村规划建设商业综合体、冷链物流园和滨河湿地公园,打造曲阜东南部集商业零售、精品酒店、康体娱乐、教育培训、电商物流、居住于一体的尼山昌平小镇。在陵城镇依托海棠小镇现有规模和影响力招商引资,拓展餐饮、文旅、康养等产业规模,打造鲁西南最具特色的风情小镇;在石门山镇依托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国际文化慢城,将儒风雅韵与田园风光融汇到文化旅游、生态体验、慢活休闲、创意产业中去,打造儒乡慢境特色小镇;依托石门山玫瑰庄园、特色蔬菜生产基地打造花开万家香草小镇;依托吴村镇簸箕掌、葫芦套民俗村建设打造九仙山民俗风情小镇。
推进电子商务及智慧农业发展。围绕农业全产业链,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农业大数据应用为抓手,以创新驱动为支撑,以互联网为载体,依托曲阜资源优势和农业特色产业基础,重点打造农业大数据中心、智慧农业核心区、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以及特色农业电商基地,着力培育智慧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提升农业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实现农业大数据互联互通、产业融合发展、服务高效便捷的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沿河生态农业、沿山农文旅观光3个智慧农业试验区;以石门山、吴村镇、息陬镇为中心,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建设2个区域性现代农业智慧冷链物流基地;建设10个以特色粮经、园艺花卉产品、畜产品和林特产品等特色产业为基础的智慧农业应用基地。
三、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升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
(一)完善提升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管理,鼓励整建制开展吨粮镇建设。调整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积极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稳定提高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综合生产,稳定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生产,构建协调稳定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到2025年,粮食种植面积、产量稳定在95万亩、45万吨以上。
(二)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政策。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高标准农田全部上图入库。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因地制宜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支持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升级。到2025年,力争建成高标准农田51.5万亩。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监管机制,提升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能力。加强土壤墒情监测,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培肥耕地基础地力。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模式,筛选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粮食新品种,稳步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数量与质量,创建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
(三)保障优质农产品和畜禽产品有效供给。以蔬菜、瓜果、葡萄等优势果品为重点,优化调整品种结构,丰富产业布局,保障果蔬有效供给。实施“菜篮子”工程,打造一批肉蛋菜奶稳产保供基地。支持蔬菜生产设施提档升级。到202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 16.8万吨。推动生猪、奶牛、蛋鸡产业稳定发展,肉类食品加工业、畜禽良种跨越发展,肉牛、肉羊、蜜蜂等产业突破发展,严格控制肉鸭、黄羽肉鸡和毛皮动物发展。到2025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2.5万吨。其中,肉类总产5.1万吨、蛋类总产5.95万吨、奶类总产1.1万吨。
(四)提升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基础性农业防洪控制枢纽工程建设,加快河流疏浚治理,完成现有病险水库、塘坝除险加固。加强农业气象综合检测网络建设,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强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发挥保险保障功能,逐步推广农业大灾保险,探索开展“农业保险 ”试点,加快建立多方参与、风险共担、多层分散的农业保险大灾分散机制,推动农业保险工作提质扩面,力争小麦、玉米主粮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80%。依法依规加强农业行业安全生产监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完善和落实农业生产安全的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和工作机制,全力除隐患、控风险、防事故,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培训与指导。加强农村沼气报废设施安全处理。
四、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发展动力
(一)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贯彻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持续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深化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不断完善拓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发展路径。健全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加强农村土地承包调解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产权交易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管理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集中,连片规模开展土地整治。稳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动承包土地经营权依法规范有序流转。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探索通过股份合作制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规范实施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等闲置建设用地的拆旧复垦利用。
(二)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严格落实“一户一宅”等宅基地管理规定。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家庭作为宅基地资格权人依法享有的权益,防止以各种形式非法剥夺和限制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尊重农民意愿,积极稳妥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加强基层宅基地管理队伍建设,推进宅基地管理规范化、常态化。
(三)扎实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资产运营,依法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多渠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经营性收入占比。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打造集农村产权交易、抵押登记、信息发布、合同鉴证管理于一体的农村产权综合性交易服务平台。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扩面增量,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监管,巩固深化改革成果。
(四)完善农业农村支持保护制度。强化政府投入保障,健全“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确保到2025年,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强化政府投入引领,组建国有涉农投资平台,发挥各类涉农基金作用,解决“三农”领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益事业等项目融资需求,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加大政府债券支持农业农村力度,用于符合条件的农业农村领域建设项目。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精准性、稳定性。
(五)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深化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试点,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增加农业农村金融供给。支持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建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提高农业信贷担保规模,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做好鲁担惠农贷工作,建立再贷款资金与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精准对接机制,优化农业信贷担保补助政策,有效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五、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升农业科技竞争力
(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以推广普及关键农业技术为重点,重点推进现代种业、智能农机装备、农业物联网、绿色种养、农产品质量安全、疫病防控等领域关键技术应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质量评价体系和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推动高端研发、集成示范、成果转化一体化发展能力。
(二)提升农业智能化装备水平。高质量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加快高端智能、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等机械装备研发应用,着力提高重点设施农业、特色果品、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大马力、高性能和特色、复式农机新装备示范推广,推动“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到202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75.26万千瓦时,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76%。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和报废更新补贴政策。
(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示范推广绿色、高效、轻简化生产模式,强化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科技人才向基层汇聚,稳定农技推广队伍,统筹协调一批科技人才进村入户。推广“龙头企业 基地 养殖户”等模式,鼓励支持现有畜牧业龙头企业扩规模、提档次,支持规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头发展新型畜牧业,因地制宜地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畜禽养殖加工企业。稳定生猪产能,培育生猪、肉鸡、肉牛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驱动,推进畜牧业智能化建设,提升畜牧产业现代化水平。
(四)实施数字农业示范工程。促进农业产业数字化提升,进一步提升种植业信息化、畜牧业智能化、质量安全管控全程化水平,实现农业向智能、智慧、数字、精准、精致方向逐级演进,建设一批数字田园、数字高标准农田、数字畜禽养殖场、智能“农业车间”等数字农业智慧应用基地。加快涉农数字数据产业化,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大田种植和设施农业上的集成运用。建设农业农村“一张图”大数据平台。
(五)稳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创新农村电商模式,积极对接阿里、京东、苏宁等知名电商企业,发挥润强电商、孔府印阁等电商企业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镇(街)、村(居)电子商务网络,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重点培育一批电子商务专业镇、电子商务专业村。推进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发挥供销合作社网点多、服务广的作用,拓展电子商务、政策咨询等服务项目。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在淘宝、阿里、京东等建成网上销售平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自建平台或入驻第三方平台方式,开展品牌农产品线上销售,实现“客户线上下单,农户线下生产”,真正实现足不出户“买全国、卖全国”。到2025年,全市农村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8亿元以上。
六、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升级
(一)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支持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和技术集成基地。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支持加工企业向中心镇、专业村聚集,促进产镇融合、产村融合。做大做强精深加工,培育开发绿色高端食品、功能性食品、保健性食品;做优做活特色加工,创新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推广“原料基地 中央厨房 物流配送”“中央厨房 餐饮门店”等模式,进一步延长加工链条,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
(二)加快发展现代仓储物流业。加强农产品储备、物流、冷链系统、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以产地批发市场、电子商务和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构筑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和农资、消费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格局。重点围绕蔬菜、水果,兼顾地方优势特色品种,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强化产销衔接,推广农超、农企、农旅等多种形式产销对接。
(三)拓展培育农业新业态。依据曲阜独特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区,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产品,提高乡村旅游品质,促进乡村休闲旅游良性发展。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创建一批休闲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景区化村庄、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休闲线路。因地制宜发展精品民宿、医疗养生、游学研学等新业态,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业态深度融合。
(四)实施品牌战略。按照“整体品牌引领、区域公用品牌支撑、企业产品品牌协同参与”建设思路,重点打造“儒家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加大对从事农业优势产业、名特优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的政策指导和帮扶,帮助企业在整合品牌资源,强化市场意识,创新营销手段的同时,全力提升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创造品牌效益。围绕重点产业,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扶持企业按照出口目标市场要求,建立健全出口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操作规范,培育一批出口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到2025年,创建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2个。
(五)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雁阵建设工程”,加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次培育,壮大省、市级龙头企业“雁阵群”。加大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力度,促进龙头企业改造升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能力。培育一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示范点。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作用,带动农民合作社规范运营、提质增效。开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示范创建,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现代经营理念、先进技术和生产要素,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生产效率和比较效益。到2025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 65家,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数量达到80个以上。
(六)创建优化乡村产业发展平台。统筹布局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在特色集聚区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农业产业强镇和乡土产业名品村,推进农业关联产业聚集发展、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辐射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到2025年,一镇一业镇街达到6个,一村一品村居达到 140个。
(七)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加快发展农机作业、土地托管、农资供应、植保服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绿色生产技术、市场流通、市场信息、农产品营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各类主体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分享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探索建立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独立环节向全程生产服务转变。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动供销合作社从购销服务向农村综合服务转变。到2025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 60个以上。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一)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突出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构建以产品为主线、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立适用我市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体系。创建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一批绿色技术示范、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试点基地、示范场区。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认定,推进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发展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走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匹配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
(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完善全程监管体系,扩大风险监测范围,强化基层监管和检验检测队伍建设,推行网格化监管和智慧化监管。实施“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着力解决禁限用农兽药残留超标和非法添加等问题。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农业投入品使用规范化,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商品有机肥、生物菌肥使用。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严格农产品种养殖、加工储运环节投入品监管。加强动植物疫病绿色防控,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健全追溯体系。
(三)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加快建设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绿色农业,争创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县。大力发展种养循环、生态农场、轮作休耕、带状种植等农业绿色生产方式,集成推广一批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建设一批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现代畜牧业产业园。
(四)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持续优化肥料投入品结构,增加有机肥使用,推广肥料高效施用技术。积极稳妥推进高毒高风险农药淘汰,加快推广生物有机肥、缓释肥等肥料,集成推广生态调控、诱控、生物防治、生物农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产品,因地制宜集成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肥料农药利用率。到2025年,在农业病虫害发生平稳、种植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全市农药使用量降低10%,化肥使用量降低6%。
(五)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支持种养有机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持续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推广益生菌、高分子膜等粪污处理技术,推进粪肥还田利用。到2025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畜牧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100%。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提升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利用能力。到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 %。加快普及标准地膜及可降解农膜,开展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推进废旧农膜机械化捡拾和专业化回收。
(六)加强污染耕地治理。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加大对土壤酸化、农药残留耕地改良修复力度。全面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落实养殖业户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减轻畜禽养殖对土壤、水源的污染。
(七)强化农业资源保护。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强化耕地、水域、湿地等用途管控。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区发展花生、甘薯、杂粮等耐旱作物,推广深松整地、覆盖保墒等节水技术。积极推广滴灌、微灌等精准灌溉技术。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八)建立农业环境保护制度。全面推行田长制,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田园生态系统,完善农田生态廊道,营造复合型、生态型农田林网。推进荒山、荒沟、荒滩等修复,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八、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一)实施生态美丽乡村示范创建行动。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高标定位、重点突破、示范带动、整体提升,统筹考虑建制镇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发展现状等因素,新增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85个,全市5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共创建市级示范片区4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165个,覆盖率达50%以上。
(二)实施乡村星级评定管理。对所有行政村(社区)实施“标准明确、达标授牌、分级管理、动态调整”的分类管理和督促提升工作制度。依据不同工作基础和治理效果,将全市所有行政村按照“干净整洁”到“样板示范”的不同标准划分5个星级,根据各地创建的合格率、完成率进行考核。将村庄星级与相关政策对应衔接,分步推进,梯次实施,逐步消灭一星村、二星村。到2022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全部达到五星级标准;50万元以上的村,全部达到四星级以上标准;30万元以上的村,全部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到2025年底,所有行政村均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
(三)抓好美丽庭院建设。以“清洁、绿色、健康、文明”为目标,以提高家庭成员文明素质、弘扬良好家风、养成文明习惯、优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内容,引领广大农村家庭成员通过创建“美丽庭院”,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建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打造美丽宜居生活环境,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四)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提升,继续推进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加强农村改厕后续管护,健全完善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资金、有监督“五有”机制。加强农村粪污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粪污处理利用。到2025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保持在90%以上。
(五)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不断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平,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强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生活垃圾处置。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9%以上。建立完善的保洁督导考核制度,落实农村保洁员政策待遇。
(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分步分区域推进全市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5年,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 100 %。因地制宜选择生活污水治理方式,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周边农村区域延伸。加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收集或利用。
(七)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机制。鼓励农村住房改造,出台农房建设技术导则,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升乡村面貌。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扎实开展农村垃圾杂物、村内沟塘、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行动,重点整治村居内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残垣断壁等问题。开展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提档升级行动,建成推窗见花、开门见绿生态美丽村庄。
(八)打造数字乡村。加快数字乡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实现信息进村入户,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与城市地区同步发展。到2025年,农村地区80%以上家庭具备千兆接入能力。
(九)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建立健全数字乡村建设政策体系,加强益农信息社运营,推进农村智慧水利、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社区、智慧物流建设。创新推动乡村文化数字化、智能化,促进移动云、5g网络、直播、vr技术等与乡村文化资源融合发展。
(十)推进乡村服务智慧化。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事项进驻农村,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现代化农村综合智能服务平台,加快实现政务服务掌上办、村里办。到2025年,有综合服务站的村庄占比80%。实施智慧民生工程,提升乡村中小学网络带宽,推进远程诊疗向乡村覆盖,强化智慧气象服务。
九、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建设文明和谐乡村
(一)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完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激励、监管约束机制。持续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实施村务公开“阳光工程”,加强村务纪检监察,坚决惩治侵害农村利益腐败与不正之风行为。落实“四议三审两公开”制度,完善农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建设。深化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农村警务与网格管理深度融合,加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治安防控网及信息化建设。到2025年,技防村建成率100%。巩固农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建立健全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加强县乡村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无非正常上访、无治安刑事案件、无公共安全事故“三无”村(社区)创建。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90%以上村(社区)达到创建标准。
(二)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实施教育强民行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鼓励农民接受继续教育,开拓农民眼界,转变农民思维,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活力、有素养、有技术的“五有”现代化农民。积极开展文化科教卫生“三下乡”活动,多渠道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到2025年,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1 万人,市级以上乡村之星数量达15人以上。
(三)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的创新创业能力,继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劳动技能,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强化创业扶持,挖掘农村传统工匠技艺,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带动农民创业创新。2025年,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1100人以上。
(四)推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乡村,在农村持续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专题宣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四德”教育示范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推动文明实践中心务实管用、发挥作用。到2025年,实现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
(五)加强优秀乡土文化创新发展。深度挖掘曲阜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开展优秀乡土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行动,完善优秀乡土文化保护和多方参与的长效机制。建立传统村落文化分类保护制度,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特色保护型村落保护发展。加强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儒家文化等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推动乡村非遗传承发展。加强手工艺产品、衍生产品研发,开展知名工艺品牌创建活动。推进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持续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化、数字化平台作用,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认定时间。根据监测帮扶对象的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开展针对性帮扶,及时消除返贫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加强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护,确保项目良性运行、脱贫群众稳定受益。继续实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和富民生产贷。摸清脱贫人口就业能力、就业需求和就业意愿,加大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持续实施“雨露计划”,通过以工代赈、开发公益岗位、发展就业帮扶车间等方式,帮助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灵活就业。
(七)建立乡村人才培育机制。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建立乡村人才培育机制,完善人才扶持政策,统筹推进人才引进、农民职业化队伍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等培育行动,鼓励转业军人、大学生回乡创业。建立乡村本土人才的培养体系,对平日活跃在基层乡间地头的土专家、能工巧匠、种植能手,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政策法规、休闲农业、“互联网 ”、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等方面的培训,形成系统培育农村人才的工作体系。构建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环境,吸引更多返乡下乡青年务农创业,用乡情、乡愁留住人才。
十、健全规划落实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市乡村抓落实的农村工作推进机制。严格落实市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加强党委农村工作机构建设和人员力量,强化决策参谋、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职能。各级各部门依照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区域推进方案,明确任务,细化措施。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任务分工,强化政策配套,协同推进规划实施。
(二)强化规划衔接。发挥本规划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聚焦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在种植业、畜牧业、乡村产业等重点领域,制定一批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推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坚定不移抓好规划的落实。
(三)动员社会参与。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作格局,调动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依托驻曲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健全农业农村发展智力支撑体系。宣传一批做出杰出贡献的农民、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基层干部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健全法治保障。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快构建权责明晰、上下贯通、指挥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实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行动,加快执法信息化建设,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改善执法装备条件,提升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强化农业农村普法宣传,推动法律法规进农村、进社区,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营造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
(五)强化政策支撑。盘活乡村闲置土地,优先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挂钩结余指标调剂机制。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研究制定支持各类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鼓励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带技术带项目创办企业或参与农业农村项目建设。
(六)加强督导评估。完善规划实施督导评估机制,加强监测分析和总结评估。建立市委农办和农业农村、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实施推进机制,制定责任清单,明确任务分工,统筹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跟踪督促规划各项任务落实;明确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的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压实规划实施责任,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加快推进曲阜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附件:【word】曲政字〔2022〕19号曲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曲阜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doc
【pdf】 曲政字〔2022〕19号曲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曲阜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pdf
部门领导解读: 曲阜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曲阜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政策解读
图文解读: 曲阜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曲阜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图文解读